衛教文章

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症狀介紹        
患者第一次發現疼痛通常是在使用髖關節後例如長時間跑步、健行或是走路之後。患者通常感到疼痛漸漸的出現,位置在鼠蹊部以及大腿外側,早上起床時會感到髖關節處僵硬,但活動一陣子後又會減緩,但長時間活動後又開始不舒服。當問題漸漸惡化後,疼痛可能會傳導到大腿前側以及膝蓋,也不只在運動後疼痛,嚴重時甚至連睡覺以及休息時也會疼痛。患者也會發現蹲下動作產生困難,例如無法綁鞋帶、穿襪子,更嚴重時則無法上下樓梯,或是走路一跛一跛,需要拐杖才能行走。      
發生原因
原發性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為老化,而次發性髖關節退化關節炎則是因為以前有過的疾病、創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關節感染等造成。
物理治療介入方式      
針對初期的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鬆動術可幫助維持關節囊的活動度。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運動以維持關節角度,及肌力訓練來強化髖關節周邊肌肉力量。較後期的關節炎可協助患者選擇適當的輔具以及環境改造來減輕行走的負擔以及日常生活安全。而進行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後三個月內髖關節前屈不得大於90度,且不宜做內收如夾腿的動作,以及內旋如膝蓋彎曲坐著時腳踝向外移動的動作。術後關節活動運動可增加關節角度,肌力訓練則能減輕水腫並增加周邊肌群的力量,避免肌肉萎縮。    
居家運動  
拉筋運動如抱膝運動可伸展髖關節;而肌力訓練包括直抬腿運動、髖外展運動以及靠牆蹲站活動可訓練髖關節附近肌力。  
預防之道
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肥胖者以及工作型態例如搬運、背負重物或是較長時間採取蹲姿或是跪姿的工作者,也是疾病的好發族群。因此預防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除掉遺傳基因及性別等不可改變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要減少關節的負擔;而體重是為關節負重的主要來源,因此避免肥胖為預防關節炎的第一要務,其次要避免長期負重及關節反覆性的動作。適度而正確的運動則可以增加關節週邊肌肉與韌帶的力量與強度,同樣可以減低罹患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