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誌 好人誌 好物誌

告別『下背痛』!找回脊椎自然弧度

     為什麼常常是「下背痛」呢?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造成下背痛的因素,以及可能的預防方式。

     有時候早上醒來剛要下床,腰就痛到挺不直?

     只是彎個腰下去撿個東西,站起來之後就下背部劇痛?腦中瞬間閃過老了無法直立要坐輪椅的畫面......

     在辦公室又時常坐立難安,惱人的下背痛時不時困擾著你……?!

 

     文獻報告指出,國人約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而超過一半的人又會有復發的機會。下背痛和感冒一樣,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流行病,是門診中僅次於感冒的求診原因,同時也是上班族請假的常見原因。

     根據『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統計,下背痛是全球殘疾的首要原因,並且被認為是導致世界大部分地區工作請假的最常見原因。

導致下背痛的原因有很多

     其實,下背痛 (Low Back Pain) 僅是一個症狀的描述,至於下背痛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許多不同因素。如果我們使用關鍵字『腰背痛的原因』進行線上搜尋,將會出現上千萬的連結文章,但很諷刺的是,大約90%的下背痛的病例是非特異性的,這意味著確切原因並無法明確定義。 

     是因為構造失能或傷害嗎?是神經受壓迫造成的嗎?還是肌肉力量與柔軟度失衡?脊椎周邊關節失能? 會與關節排列有關嗎? 與姿勢習慣有關嗎? 生活習慣與體重過重可能也佔有一定因素?或是與心理因素相關(如壓力處理不當、憂鬱焦慮、恐懼-逃避行為、關係失能)?

     又或者結合以上所有原因呢?

     不同個體的下背痛,可能由全然不同的多項綜合因素造成,而通常這些症狀會與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型態有關,有許多因素都被指出與「非特異性下背痛」有關,但卻缺乏證據解釋大部分非特異性下背痛的真正原因。
 

脊椎的健康排列與下背痛

     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研究都認同「姿勢排列」對於脊椎健康有一定的重要性,維持「脊椎的三個自然弧度」可以讓我們人體在做動作時減壓,更便於移動,並能夠將力量均勻分佈在整個脊柱中。當你要抬舉重物,重複同類型動作(如彎腰)或是長時間處於同一姿勢(如久坐)時,脊椎會需要幫忙承受較大的負載,此時保持脊柱的穩定就相對重要了!

自然弧度

 

     Dr. M. Panjabi博士,是一位脊柱生物力學領域的國際研究員,概述了脊柱關節穩定性的三個組成部分

     1)被動元素(骨骼,韌帶,椎間盤)

     2)活動元素(肌肉組織)

     3)神經動作控制

     這三個系統必須協同一起作用,提供脊柱高效而且安全的傳輸負載。

 

     被動元素(骨骼,韌帶,椎間盤)常常是在民眾看診時,最容易被醫生斷定問題所在之處,像是: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等問題,這也會與臨床上常運用的檢查方式有關,例如:最常見的X光片可以判斷骨骼的狀況,核磁共振(MRI)則可以檢視韌帶是否有撕裂斷裂或是椎間盤是否突出。

     活動元素(肌肉組織)可以透過肌肉超音波進行檢查,也可以透過醫生與物理治療師的理學檢查來判斷是否有肌肉拉傷、肌力不平衡......等問題,並進一步進行治療、肌力訓練或動作指導。

     神經動作控制 則與神經的傳導有關,可以透過肌電圖的檢查,或是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理學檢查來斷定,過度嚴重的神經壓迫,可能需要透過手術介入來治療。

然而,這三個組成部分造成的問題,並沒有辦法有絕對明確的區別,而且問題常常是合併發生的。例如:一開始可能是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或是不良的姿勢,導致骨盆與脊椎排列的歪斜,長久下來引發出椎間盤突出,或因脊椎受力不均導致的骨刺或脊椎滑脫......等問題,複雜而長時間累積的生理機制,都會導致下背痛問題更難被區辨與處理。

     不論是哪一類組織出問題,最基本的預防或治療方式,就是要 採取各種行動,讓脊椎回復到『三個自然弧度』。

     未發生下背痛者:需要多注意日常的姿勢與習慣。

     已經發生下背痛者:可以透過適當的運動與肌力訓練,讓脊椎的自然弧度與活動度回復。

     已有生理結構上的問題:像是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滑脫的嚴重的下背痛患者,則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徒手治療、神經外科或骨科的手術治療來解除疾病的根源,再進行深層核心肌群的訓練藉以誘發脊椎附近的肌群,盡量讓脊椎回復『三個自然弧度』,這樣一來才可能解決長期累積的下背痛的問題。

透過姿勢的改善、適當的運動介入,讓脊椎回復到『三個自然弧度』,不止能夠有效改善下背部的問題,同時對於肩頸疼痛與頸椎壓迫等問題,也都有十分顯著的效果。

 

情緒緊張其實也是下背痛的常見因素

     另外,著名的物理治療師Diane Lee,針對以上三種因素再加入第四種因素:骨盆穩定性,認為這是源自身體對情緒緊張因素的認識和反應。

     研究發現,患有持續性腰背痛的人,他們的活動和呼吸的方式與沒有這些症狀的人不同。這樣的差異可能是由於情緒的恐懼或焦慮等因子,這些因素導致活動度的減少或運動模式的異常,影響了整體骨盆的核心穩定性,而加劇疼痛週期的來臨。因此,即使在醫療檢查上沒有發現真正生理上的損傷等組織上的威脅,他們的神經系統也會開始改變,導致疼痛感受的神經通路仍然持續被活化,進而產生持續性的慢性疼痛。臨床上,治療師與教練們,時常會在下背痛患者身上觀察到功能失調的呼吸模式,這可能來自於於情緒因子的影響,也可能來自長時間的疼痛導致的呼吸與活動模式失調。曾經有學者提出,將呼吸模式失調、下背痛與尿失禁三者視為一個長期的惡性循環,可見其對健康影響之大。

     綜合以上,下背痛的原因是相當複雜的,每個人的原因都不盡相同,而且可能都不只是單一原因造成的,發生疼痛的當下事件常常只是導火線而已。因此,下背痛患者的治療計畫必須要個人化,因人而異,符合個案當下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鼓勵病患持續的活動,以溫和、緩慢的運動開始,並結合有效的呼吸模式,對於疼痛減輕和日常功能的回復會達到更持續的效果。

     雖然下背痛的原因很複雜,但是最根本的預防或治療方式,就是 採取各種行動,讓脊椎回復到『三個自然弧度』,並透過正確的呼吸與運動模式來重建脊椎的穩定度,透過正確的姿勢與呼吸模式來回復健康,告別下背痛

 

 

參考文獻:The Truth About Back Pain: A Biopsychosoci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http://physioyoga.ca/wp-content/uploads/2014/08/YTTSummer2014_TruthAboutBackPain.pdf

 

加入好友 加入藍海曙光LINE好友 獲得更多健康相關資訊 

 

最後更新: 2019-12-25 09:52:09

相關訊息